讀費曼《你管別人怎麼想》

讀費曼《你管別人怎麼想》
Photo by Markus Spiske / Unsplash

最近聽了 mentor 的建議,翻開了《你管別人怎麼想》這本記錄理查・費曼生平事蹟的書,沒想到一位物理學家的故事竟然帶來如此多意料之外的啟發。

費曼的故事沒有說教感,而是透過他的真實經歷,讓讀者感受到他對科學、對世界那種純粹又充滿好奇的態度。閱讀過程中,有幾個觀點特別值得思考:

知識不是終點,而是比較的過程

書中第一個故事「科學家的養成」裡,費曼的父親告訴他,百科全書上的知識只是「姑且」這樣理解的,而不是終極真理。這讓我對知識的態度鬆弛了很多。任何看似權威的東西,無論是學術、品牌還是體制內的規範,其實都不該被視為不可質疑的絕對。

科學的本質就是不斷比較,停止比較的那天,才是災難的開始。這種思考方式提醒我們,在任何領域,都需要不斷質疑、比較和測試,而非盲目遵循所謂的「最佳實踐」。

「你管別人怎麼想?」

在第二個故事中,費曼當時因病臥床的妻子阿琳對費曼說:「如果你真的管別人怎麼想,那你就是個大傻瓜。」這句話雖然直白,但它來自一個即將離世的人,就變得格外有力量。

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,往往讓人錯過當下最重要的事。這句話提醒我們,人生短暫,與其花時間擔心他人的想法,不如專注於自己真正在意的事物。

「神話」的存在並非沒有意義

費曼一開始覺得 NASA 砸大錢送人上月球是愚蠢的,但當他看到那麼多人為此投入所有,他改變了想法。

許多人都經歷過「先相信—後幻滅—再重新審視」的過程,覺得很多「神話」都是空洞的,像是區塊鏈、民主、開放社群等等。但這些概念之所以能存在,不只是因為它們有道理,而是因為它們能讓人凝聚、行動,這本身就是價值。

科學的意義:停止質疑的一天,就是災難的開始

這是從這本書最後得到的最大收穫。費曼的精神不是「知道答案」,而是「不斷比較」,這種態度其實適用於不只是科學,而是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很多時候,人們把某些事物視為絕對,例如學術理論、設計準則、甚至是社群裡流行的做法,但更有價值的方式是去比較、去測試,甚至去挑戰它們的有效性。

費曼的故事啟發人們思考學習的初衷——不是為了跟上潮流,而是為了能夠用自己的力量解決看到的問題,無論這個問題有多小、多個人。這種精神鼓勵我們創造自己的路徑,不必再糾結於他人的評價,而是專注於自己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。

不知道為什麼,在讀完這本書之後,身上緊繃的肌肉也鬆弛了許多,感謝 mentor 讓我遇到這本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