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慮戳戳樂、Vibe Coding,還有我想像中的日常創作生活

焦慮戳戳樂、Vibe Coding,還有我想像中的日常創作生活

AI 工具如何改變我對於程式碼的看法

嗨,我是王豆腐,今年 21 歲,原本念台北大學經濟系,後來休學,目前在做一些跟開源社群、產品設計、數位工具有關的事情。也是 2024–2025 Jamie's Gapyear Program 的 fellow。

我從高中開始對產品開發有興趣,只是那時候完全不會寫程式,就先從設計開始切入,慢慢摸索,後來進到 g0v 社群,在一次次亂搞的過程中,累積了不少經驗。也曾參與設計台大教務處新版課程網,試著讓大家查課排課時不會那麼痛苦。

不過,今天不是要講我怎麼走設計師這條路,而是想跟你分享我最近在做的事情,以及我怎麼看「寫程式這件事」。


焦慮戳戳樂:不為了創業,而是一次概念驗證

三月初,我做了一個小工具,叫「焦慮戳戳樂」。
那是一個用 AI 輔助寫出來的 app,從想法到上架只花了 48 小時。它不複雜、不商業化,也沒有放任何廣告。上線後兩天內突破了 4 萬次下載,一度登上台灣 App Store 免費榜第一名,甚至還超過了 ChatGPT。

這件事情的本意其實滿單純的。當時我正想幫一些 g0v 的老專案(像 vTaiwan)做設計更新,但大家都很忙,也沒有那麼多餘力投入重構或大改版。我就想,是不是有一種比較輕量的方式,可以讓大家先試著發起一點小東西,然後自己就能做出來?剛好那時社群裡開始討論一些像 windsurf 這樣的 AI 工具,大家對「AI 到底能不能做出產品」還沒有什麼具體印象。

所以我乾脆直接做了一個,當作一次「火力展示」。 也想讓更多人知道:現在的技術環境,已經讓「非工程師」也有能力把想法變成真的東西。

在上架的隔天,衝到免費 App 排行榜第一名

我覺得寫程式可以像烘焙一樣平常


其實這就是 vibe coding。它不講究效率、不在意商業價值,也不是要什麼 10x 工程師。我單純是把寫程式當成一種創作方式,就像有人週末會去烘焙、攝影、做陶藝,我則是打開 VS Code。

如果能讓更多人把寫程式當作生活的一部分,而不是「學完再來用」,那會很棒。


為什麼我會休學

在 g0v 黑客松這幾年,我看到很多很棒的想法、觀察與實驗。
也見過不少「已經很有貢獻,但沒有人力維護」的專案。寫程式這件事本身,門檻就很高,更何況是公共參與。

所以我一直在思考,如果未來的「公民科技」想要更接近大家的日常,那會是什麼樣子?我不覺得每個人都要會寫 code,但如果能讓更多人有「我也可以做出點什麼」的感覺,那應該會離那個世界近一點點。

也是因為這樣,我選擇休學,投入這些探索。
不是因為我不喜歡學校,而是我想做的事情,學校沒教。


如果你也有點想做點什麼——歡迎來黑客松找我聊聊

g0v 黑客松每兩個月辦一次,下一場在五月,KKTIX 搜尋「g0v 大松」就可以報名。

不管你是設計師、學生、工程師、研究員,或只是對社會有點觀察、有點不滿意、有點想做些什麼,這裡都會有人願意聽你說話。甚至也許就有人當場拉你進專案(真的會發生)。

我都會在現場,有空的話歡迎找我聊天。
也許你想做的事,我們可以一起試試看。

👋 我是王豆腐,一個最近喜歡寫小工具的人。
也許你也會喜歡 vibe coding。哪怕只是為了自己,這就夠了。

延伸閱讀:

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120015

https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82680/panic-app-developer